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

人類從來都不是絕對理性的,甚至我們的大腦還常常陷入認知誤區。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和大家探討了因自我認同過低所引發的心理問題,而這一篇要介紹的是一種與之截然不同、但同樣常見的現象:自利性的認知偏差

Cognitive Bias

舉個例子來說,我成功是因為我的能力,而你成功是因為運氣;我失敗是因為運氣不好,而你失敗則是因為你的能力不足。” 這種思維就是典型的自利性偏差。

雖然這與「四分之一人生危機」的心理問題不同,但它們有一個共通點:都與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清晰有關。更有趣的是,自利性偏差在某些情況下如果運用得當,反而可能成為改變人生的契機。究竟是怎麼回事呢?


什麼是認知偏差(Cognitive Bias)

認知偏差是人類在理解和解釋事情時,因偏見或非理性思維而產生的系統性錯誤。其中,以下三種是最常見的:

1. 自利性偏差(Self-Serving Bias

  • 定義:人們傾向於把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或努力(內在因素),而把失敗歸因於外部環境或他人(外在因素)。
  • 例子:考試成績好時,我們認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;但成績不好時,可能會怪考題太難或老師沒教好。

2. 基本歸因偏差(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, FAE

  • 定義:人們在解釋他人行為時,常忽視外在情境的影響,而過度強調其內在特質或性格。
  • 例子:看到同事遲到,可能會覺得他懶惰或不負責任,而忽略他可能是因為交通堵塞或遇到緊急情況。

3. 行動者-觀察者偏誤(Actor-Observer Bias

  • 定義:解釋自己的行為時,傾向於歸因於外部環境;解釋他人的行為時,則傾向於歸因於內在特質。
  • 例子:自己開車超速時,可能認為是因為有急事;但看到別人超速時,卻認為對方是不守規則的人。

認知偏差的影響

你是否發現,我們對他人甚至對自己的誤解,常常是無意識中發生的?例如,自利性偏差可能讓我們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高於實際的判斷,導致錯誤的決策或不理想的結果。然而,這種偏差並非全然有害。


如何善用認知偏差?

認知偏差雖然是一種心理現象,但如果能正確利用,它也可以成為幫助我們成長的工具。例如:

  • 塑造自信形象:利用自利性偏差,創造一個「高於實際能力」的自我形象,並努力向這個目標靠近。
  • 克服心理挑戰: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並不如想像中強大時,雖然會經歷挫折,但這正是成長的契機。克服這些心理障礙後,可能會更接近理想的自我。

這其實也是「吸引力法則」的心理基礎之一:相信自己擁有某種能力,並付諸努力去實現它。過程中雖然艱辛,但最終的成果往往令人驚喜。

認知偏差並不可怕甚至還很常見,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清楚地理解它,並善加利用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