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非合作均衡」概念由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
約翰.奈許(John Nash)
他證明了:在有限參賽者與策略數量的任何非合作賽局中,如果允許採取混合策略,那麼一定會有奈許均衡的存在。當賽局中的所有參與者達到某種平衡狀態,並且都能接受結果,這就是所謂的奈許均衡。例如,在討價還價後,賣家與消費者對某件商品的價格達成共識,且雙方都認為,如果任意一方單獨改變策略,最終結果可能更不理想。
膽小鬼賽局
為了更清楚地理解這一概念,我們可以看一個經典的賽局例子──「膽小鬼賽局」(Chicken Game)。這個例子的名稱源於電影《養子不教誰之過》(Rebel Without a Cause),片中主角吉姆(由詹姆士狄恩飾演)和巴茲(由柯瑞艾倫飾演)進行「膽小鬼」飆車競賽:兩人各自駕車直奔懸崖,誰先跳車就被認為是膽小鬼。最終,巴茲的皮夾克卡在車門上,未能及時跳車,隨車墜崖身亡。
賽局矩陣
這個情境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收益矩陣來說明:
吉姆 | 巴茲 | 跳車 | 不跳車 |
跳車 | (5,5) | (3,8) |
不跳車 | (8,3) | (0,0) |
矩陣分析:
- 一方跳車,雖然會被認為是「膽小鬼」,但至少保住性命,收益為3。
- 一方不跳車,能羞辱對方,但冒著死亡的風險,收益為8。
- 雙方都跳車,雖然無法稱對方為「膽小鬼」,但雙方均安全,收益均為5。
- 雙方都不跳車,結果均喪命,收益為0。
這個矩陣顯示出,最理智的情況是雙方選擇跳車(5,5),這雖然無法實現最大收益,但能讓雙方在不付出更高代價的情況下達到彼此可以接受的平衡點,也就是奈許均衡。
應用及平衡
在現實生活中,奈許均衡常常應用於政治、經濟、商業決策等各類複雜場景,特別是在各方彼此互相影響的情境中。
例如:
在國際政治上,冷戰期間的核威懾策略便是一個典型的「恐怖平衡」例子。當時,美蘇雙方都保持克制,因為一旦任何一方首先發動核打擊,不僅會引來對方毀滅性的報復,也將共同承擔災難性的後果。因此,雙方都選擇避免衝突,以維持一種既緊張又相對穩定的平衡,這也是一種奈許均衡,讓彼此在保持安全的前提下,各自得到理智收益。
奈許均衡在多方決策中的一個關鍵意涵是:
它促使每個參與者站在全局視角來考慮自己的策略,不僅僅關注個體的短期利益,而是考慮到整體環境中的其他行為,從而做出理智的選擇。這也使奈許均衡成為在動態環境中尋求穩定解的一個重要工具。
因此,賽局矩陣不僅幫助我們在賽局中量化收益與風險,更顯示出一個穩定的策略選擇如何影響整體結果,無論是在國際關係、商業競爭,還是日常生活中。這些洞察提醒我們,理性和合作在很多時候比短視的利益更為重要,而奈許均衡則提供了一個在多方博弈中達到平衡的方式。